华熙基金创始合伙人王亚宁:教育是慢活,看好扎实接地气不靠烧钱突围的项目,警惕TO VC的伪 “独角兽”
发布时间:2017-11-12 浏览次数:970
来源|投圈圈
采访|老K
编者注:本文为王亚宁先生2017年11月6日接受EduMax投圈圈采访,并在采访时表示:华熙基金把教育行业定义在大消费投资的范畴内,教育本质上是传统产业是服务业,是慢活。看好扎实接地气不靠烧钱突围的项目,警惕TO VC的伪 “独角兽”。
教育领域的分化越发明显,各种新兴赛道不胜枚举。K12之外,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也逐渐起势,并且细分领域不乏亮眼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应该如何去把控投资标的,如何分析各个赛道的优劣和前景呢?今天圈圈有幸采访到华熙基金创始合伙人王亚宁,让我们来听他讲述投资逻辑的把控。
Part 1
两个维度看教育
Q1: 请您介绍一下华熙基金在教育领域的布局情况和投资观点吧
王亚宁:华熙团队对于教育行业关注的时间比较长,我们把教育行业投资按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第一个维度就是行业布局,即将教育项目划分为线上线下两个大类;另外一个纬度则是按照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划分,从他出生开始,到上幼儿园、上小学再到上初中高中,再到上大学以及大学之后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来划分项目。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勾勒出了我们对于教育行业的大体认知和投资路径。
从线上线下的这个维度出发说起,目前对于线上的项目的关注比较多,但实际上投得很少。线下类项目反而投的更多。教育行业的特点是区域化、分散化特征明显,而证券化比率很低,作为一家关注成长期、成熟期教育行业的投资公司,我们会更倾向于寻找区域性的、乃至全国性的龙头企业或者细分行业的龙头。比如说,一个省的K12培训,有不少一年可以做到2、3个亿的收入,全国这样规模的公司可能有十家甚至到二十家。这种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或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有投资或者被并购整合的价值,我们会特别关注。线上教育,我们会倾向于选择一些优秀细分领域延展性良好的、团队作风扎实、不依靠烧钱模式能够突围的企业。
当然,现在谈线上线下这个维度可能稍显“过时”,实际上只是这样讲我们更容易理解。我们知道,线上线下很多领域已经高度融合,教育行业融合的趋势也很明显。比如很多传统教培企业,借助了互联网营销,上线了自己的线上学习平台。而一些题库类的也在线下广布网点。无论线上也好,线下也好,学习的本质没有改变,扎实的课程体系、优秀的师资必不可少。
从受教育者的生命周期这个维度出发,目前华熙看好职业教育或者叫职业培训领域。职业教育大体可以分为就业培训、语言类、会计类、IT类等等。而这四类的体量相对较大,刚需性明显,也容易延伸延展。比如公务员考试培训,单个体量可以很大,像华图、中公,就是就业培训的一个细化分支。
从职业教育领域向前反推,就是主流教育领域如K12和国际学校了。K12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说到K12,没有人可以不谈新东方和好未来。但其实,新东方和好未来占K12市场的空间仍然很小,这也充分体现了教育行业高度分散化的特征。同时,由于中国教育市场的高关注度和高考政策的持续存在,K12市场的扩张仍在继续。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仍然看好目前区域性的K12企业,如广东的邦德、卓越;北京的高思教育、湖南的思齐、南京的树人等等,他们区域性强,但不排除一些能够从区域龙头变为更大规模的优秀企业。
以素质教育代表的STEAM教育,也包含创客教育、科学教育等等,也是目前我们目前非常看好的领域。STEAM教育融跨界、 融合、 创新于一体,蓄势待发。过去我们一谈素质教育,很多家长想到的是音乐、美术、舞蹈培训,实际上远非如此。虽然家长对于K12的需求从未衰退,应试教育所制造的压力和焦虑一直存在,但这和家长们对于素质教育特别是具有创新、跨界、融合特征的STEAM拥有越发强烈的需求并不矛盾,我们正在做的一个STEAM项目就是这样,家长和小孩都很喜欢,爆发力也强。事实上,现在家长为素质教育买单的意愿也在逐步增强,所以我们认为包括学前,小学,初中阶段在内的素质教育是具备良好的上升空间的。同时从类别来看,早教服务、音乐美术体育类培训,甚至情商培训、财商教育,以及机器人培训、科学教育等领域在未来的发展都十分值得看好。更细一点的,比如中文分级阅读,都有创业团队在做。
Part 2
警惕伪“独角兽”
Q1:您认为哪些领域会跑出现象级的教育项目,乃至独角兽呢?
王亚宁:从投资的角度,我们不会盲目片面地去追求所谓的“独角兽”。在互联网+的时代,资本对于头部企业、独角兽的追捧,往往忽略了这些项目可能是依靠海量的资本,经过天使、A、B、C轮不断加注制造出来的高估值公司。目前教育领域,也不乏10亿美金的估值公司。 然而估值永远是估值,“独角兽”企业未必等同于成功的企业。简单的举一个例子,这就好像花了3块钱,赚了1块钱,很显然这不是一笔好生意。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太看好依靠烧钱模式的企业,特别是教育行业。真正的独角兽是可遇不可求的,某些节点比如人工智能、比如之前一些在线企业的探索,恰恰契合了一个大的空间或者细分行业的时候,可能促生出大体量、高成长的企业。但我们还是会对伪“独角兽”保持高度警惕,比如说,一些TO VC特征特别明显的企业。
当前的投资热点集中在在线教育、科技教育、垂直领域(语言和兴趣)、职业教育以及早教。对于线上教育的这个维度,我们认为还是要分类去考察。在平台类、工具类、内容类、技术类之中,内容类和技术类是我们比较看好的领域。内容类的特征非常明显,那就是只有到一定规模才形成壁垒。我本身学教育出身,对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比较看重。有的内容类平台流量充足、十分热闹,但是课程不是体系化的,而是碎片化的,这不属于我们关注的类型。我有一个看法,移动互联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很多事情,当然包括学习,但是,我们的课程体系绝对不能“碎片化“。对于内容类项目,流量只是一方面,毕竟流量是属于互联网经济十分重要的一环,但不是根本。我们认为内容类项目的真正核心是摸索出适合不同定位的一种课程体系、一套管理体系以及适合教育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体系,真正降低对营销对名师依赖的可复制规模化的项目。
Part 3
一问一答Q&A
Q:目前流行X+教育模式,是对教育的一种延展。比如科技+教育,这种模式您怎么看?
A:包括人工智能以及很多新的教育科技,在推动行业的变革。但我们一般倾向于“改良”而不是“颠覆“,科技类的探索是方向,但需要场景化、应用化,而且不能违背学习规律,AR、VR的在教育领域的场景并没有完全打开。包括智适应等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我们有很多题库类的工具,关注这一块的投资机构会寄希望于从算法、大数据的角度破解学习之谜,但都需要时间。短期之内,中国传统的教育产业将会在有限场景有一些应用,但是距立体的学科教育、整体教育还比较远。这其中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等。目前好似机器人教育培训更容易做,但是真正用机器人代替老师非常遥远,所以噱头的成分更多。所以总的来说,要走的路还很长。
Q: 对于教育项目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A:和我们投资别的行业的大逻辑一样,我们坚持要回到投资的本源,核心是成长性。首先看行业空间、管理团队、课程体系、信息化、总部管理能力等等。当然,我们更喜欢扎实的接地气的稳扎稳打的教育项目。我们自身把教育行业定义在大消费投资的范畴内,教育本质上是传统产业是服务业,是慢活。
Q: 对于民促法,您怎么看?
A:对于民促法,要看各个地方落地的细则。相对来说,过渡时间偏长。比如,从民非转为盈利性,各地标准不一样,所以各方面问题还待解决。大方向上来看,我们还是乐观看好国内上市。作为人民币基金,我们肯定是最乐意看到纯粹的真正意义的教育类企业登陆A股的,毕竟这是目前的空白。
Q: 您有什么想对创业者说的话?
A: 教育的创业门槛不高,但真想要做强做大,各方面的要求反而更高。规模扩大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管理能力、管理体系的优势将会逐渐体现。所以想要做大,目光必须着眼长远,跳出作坊式的牢笼,不断超越自己。
Part 4
投资人&机构
王亚宁,华熙基金创始合伙人。拥有华东师大文学硕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学位。曾就职于达晨创投、深圳市委宣传部、南方报业集团等,在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主导了时代高科、美联英语、掌门一对一等多家知名企业投资和某教育项目的并购,参与审核决策项目超过200个。王先生还曾与某上市公司发起设立教育产业基金并担任基金总经理,主导完成了一个并购与一个参股投资。
华熙基金
华熙基金是一家专注于消费升级(文化传媒、教育培训、新消费)与智能制造领域投资的新锐私募股权机构, 由原达晨创投、 国浩律师事务所、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国顶尖机构以及家乐福等产业巨头的资深人士联合创立,集聚了中国一流的投行、 基金、 律所、 会计师事务所、银行以及产业资源。
华熙基金业经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编号为P1064473。华熙基金由原国浩律所合伙人担纲风控负责人,风控体系成熟有效。华熙基金坚持“产投结合、 深度服务、差异化突围”的策略,以消费升级与智能制造为主线,围绕过往服务的上市公司与产业集团,清晰布局产业链,实现对被投企业的深度增值服务,同时畅通已投项目的退出渠道;华熙基金结合团队优势,对被投企业进行定制化的IPO与并购一体化服务;并围绕两大产业服务的重点上市公司,进行价值管理。
来源:投圈圈
采访:老K
(声明:以上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发布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使用。文本中的文字内容和图片等资料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故仅标明文章来源,如若标注有误或者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还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及时更正或者删除。)